2024年11月23日
微信

福音书评|| 从《我的人质岁月》看生命的信望爱

作者: 胡志伟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18年06月14日 19:46 |

2001年5月27日,20名游客在菲律宾遭到15名恐怖分子绑架。这对庆祝结婚18周年的美国夫妇也陷入危机之中——马丁.伯纳姆和格雷萨.伯纳姆。这个传记貌似是他们俩的故事,其实不然,这本书是20名人质的故事。当国家拒绝妥协为之付赎金,当政府又无能于拯救,当恐怖分子不断的威胁20名人质的生命,当他们被抓376个日子时,他们坚持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?他们的生命素质又将如何发展?他们的未来是活在恐惧之中,愤恨之中,还是以爱相对于生活?在这二十二章篇幅的传记中,我们可以发现生命的信望爱。

马丁.伯纳姆和格雷萨.伯纳姆是新族宣教使团所差派到菲律宾的宣教士夫妇。他们在菲律宾坚持用飞行来服事于当地的民众。但他们却没有料到他们会在这片土地,被恐怖分子抓走。他们也许更未曾想过,他们要在376个日子中与恐怖分子并行的日子中发现生命的挣扎与神的奇妙。他们更未曾想过,他们将在这些恐怖分子身上学习到信望爱。就如同本书的评语介绍:这是一场信念与邪恶的殊死较量。在噩梦般的376天遭绑架的日子里,本书主人公见证了比刀剑更可怕的,是人内心的黑暗;比仇恨更有力量的,是信念和爱。

信心、盼望和爱心是基督徒的生命特质。也是基督徒为之生活的秘诀。基督徒所说的信,不单单是医病赶鬼的信,也不单单是移山的信,乃是一种认信及宣告,也是一种认知,是存着感恩和信靠的心,接纳神及神所预定的一切。这种信乃是对神的全然接纳和相信。纵使我们会有软弱,当倘若我们仍然相信及接纳神,我们便可以领受到神的慈爱和奇妙。故此,这种信是永恒的信。因为神不改变他慈爱的属性,而我们继续的选择去接纳这位神,相信这位神。在这本传记中,马丁和格雷萨便持守着这种信。当然他们也期待被拯救,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拯救失望时,他们并未放弃他们的生活,马丁也并未抱怨这位神的工作,他在不断的安慰他的妻子,也在不断的相信上帝。虽然他们对绑架的生活方式有些崩溃,但他们坚持了他们的信仰。当恐怖分子问他们是否改信伊斯兰教之时,他们并未因一时的享受而否定他们的信仰。他们虽没有圣经,但他们却在神所创造的自然中坚信上帝。这是信望爱中的信!

“望”,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盼望。指的是未来,还没有见到的事情。但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:对未来的坚持和等候。加尔文是这样形容“望”:perseverance in faith。信心里的坚忍。这种望并非单单是人脑所构想的一副图像,乃是对未来生活的愿景,确切的来说是对“信”的愿景。真实的盼望乃是不看自己,不看世界,只仰望神,耐心的等候他,坚忍的相信他。并不是对未来的愿景的确信,乃是对他的确信,如此便是盼望。在他们被掳的过程中,作者和她的丈夫不止一次梦想着、祈祷着被释放,但现实始终都是残酷的。虽然现实很残酷,但他们却仍然有盼望的活下去,等候下去。我想,盼望的彰显便是有信心的活下去! 故此,当生命在运行的时候,盼望将会不止息。(笔者所提到的生命并非单单是肉体的生命)

“爱”,并不陌生的词语,并不陌生的话题。但我们常谈到的爱和圣经中所提到的爱截然不同。圣经的爱是自然而然的爱,是没有任何理由和条件的爱。这种爱是神的爱,是无条件的爱。圣经中说神是爱。如此看来,爱是神的属性,是神的特质和本质。如此,爱是从神而来。而我们人的爱是无法和神的爱相之比较的。人的爱都是有限及有条件的,然而当神把他的爱赐给我们时,我们便可以学习他的爱,学习无条件的爱去爱人,爱仇敌。作者及她的丈夫在这376天中,他们和恐怖分子的相处中,便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有从神而来的爱。在这本书中,当笔者读他们的传记时,感觉他们并非是被绑架,而是在和绑匪一同经历患难和生死。当然,现实是他们被绑架了,笔者的意思也并非是他们享受被绑架的过程,笔者的意思乃是他们在这段经历中以神的爱去对待了彼此,更以神的爱去爱了这些恶毒的恐怖分子。这便是“爱”,且是永恒的爱!

笔者想以本书背后封面的语录作为总结:从海洋到陆地,穿山洞越沼泽,376个漫长的日夜中,无辜的人质经受着饥饿、恐惧、疾病、虐杀,以及步枪、破击炮、轰炸机的残酷考验,惊魂未定,九死一生……四个月后,“九一一”恐怖袭击事件爆发,人质危机迅速升级,矛盾更加错综复杂。面对恐怖分子黑洞洞的枪口,信心、盼望和爱能否经受得住死亡与恐怖的漫长考验?我想,他们经受住了。然而生命的信望爱不单单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彰显出来,也并非单是逆境中宣告出来的。信望爱乃是永恒之产物,当在生活的每个瞬间表现及宣告出来,以此见证基督的能力,神的荣耀!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